找到相关内容123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

    是以光为修证法性自然智的途径和方法,直见任运本来清净的法界所显妙有()。或者说,“妥噶”重点修“明”分,通过自然智气开光明门,使智与外光融为一体。“彻却”和“妥噶”如母子关系,阿底瑜伽口诀部把它们所修的真空妙有,即和外境结合起来,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以求达到肉身圆满,证得三身境界。  学术界根据宁玛派所主张的“心体本净”、“白性顿成”和“大悲周遍”思想,认为大圆满与禅宗有渊源关系,甚至...

    许德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1949492.html
  •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“五重唯识观”的哲学意涵(上)

    宗特别关注的能所关系留下线索。表明妄执是借识的能所关系显现出来。  (2)舍滥留纯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云:“虽观事理皆不离识,然此识有、有心。心起必托境生故,但言唯识,不言唯境。‘识唯有,境亦通外,恐滥外故,但言唯识。又诸愚夫迷执于,起烦恼、业,生死沉沦,不解观心勤求出离;哀愍彼故,说“唯识”言,令自观心,解脱生死;非谓如外都无。’由有滥,舍不称唯;心体既纯,留说唯识…心、意、识所缘,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665974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1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)。主为心王,用为心所。王故坐镇(即体),所故缘取外尘(即相)。证坐故,名自证分。能缘外尘故,名为见分。外尘即为相分。如是自证分,见、相分,心王,心所,总是体用而已。体分则为用,用合则为体。...种种名。所谓证自体故,名自证分。见外相故,名见分。自证坐镇,故复名心王。见分趣向外相,故复名心所。以集起心  ,故名赖耶。以思量心相,故名末那。以了别境相,故名六识。心名虽多,心体则一。岂但心心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368369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─┬────→心 │      识,约认识境界──、外境说。识由何来,由身心交感的──心理源泉的意处而来。识生了又如何?识生后刹那即灭,留影象...本没有二者,但由于根取的引动内心,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,此从外而,从而外的认识过程,似乎有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。如作意与心,识与触,即是如此。此认识过程,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别先后的,也不能强作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5221829595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  识,约认识境界──、外境说。识由何来,由身心交感的──心理源泉的意处而来。识生了又如何?识生后剎那即灭,留影象而充实内心,心是种种的积集与统一。心与意,为内心的两种特性:一是六识所引生的,...意根,也是不可能的。   意根与五根的关系,可从取的作用而知。如眼根,像一架照相机,能摄取外境作资料,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。意根是根,所以也能摄取境界。『中含』『大拘絺罗经』说:「五根异行异境界,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3646766.html
  • 唐密曼荼罗,异彩纷呈,彪炳千古

    所以此尊又有断坏他法,助成我法之作用。因此收起,自然转而向外,则由自受用转成他受用,以度地上菩萨,使十地菩萨皆得感见本尊“常乐我净”之庄严净土。胎藏界本是大日如来他受用身曼荼罗,其目标主要在度地上...羯四波罗蜜菩萨;四隅乃嬉、鬘歌、舞四供养菩萨;外层为钩、索、锁、铃四摄,香、花、灯、涂外四供养菩萨,及地水火风四大神和四大明王(降三世、金刚军荼利、大威德、金刚药叉)。宝函周围四面为阿閦佛、宝生佛、...

    唐普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547939.html
  • 唯识

    明唯识。二解深密经所缘唯识所现文,此依心生境以明唯识。三楞伽经诸法皆不离心文,此依不离以显唯识。唯此一门,具摄诸法。四无垢称经有情随心垢净文,此依异熟以明唯识。五阿毗达磨经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...,如相应法,此量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,皆不离心。已上二量,成心不离于识。是以心外实我法非有,二空理及能缘识非无,离有离无,故契中道。  第二世事乖宗难,外人又问,若一切法皆是唯识,无心外境,如何现见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148081.html
  • 阿赖耶识

    ,非即分别缘虑其本质,不过分别缘虑本质映现于心面之影像,恰如映现于面之影像,但以实境为疏缘,更于心识变似彼实境之相状而亲缘之,称彼实境为本质,名相分为影像。第二见分者,见者见照,对于前相分分别缘虑...日月星晨一切外界,其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。前执受者,此外也。即依亲因缘及业增上缘力,自体生时,第八识变为种子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以为所缘,如是以已上内外三,为此识之亲所缘。然虽云所缘,而此识非如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848264.html
  • 慧能心性思想的特征:自心本体与“三无”之旨

    不受外境所染,不受外物的干扰。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,认识外境、而不对其产生执著。这就是“无念为宗”的实质所在。它无意于强行抑制主体的见闻觉知(认识活动),而是要人们把对外的直觉感受...妄心、直心,以及有关“性”的概念系列--法性、自法性、自本性、真如本性、本觉性、佛性、净性,从心、性合一的本体论架构成为一有序的范畴序列。之所以如此,用大多数学者的见解言之,则归结于涅槃佛性思想和般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0153440.html
  • 谈禅文化的渊源及其对现代的启示

    对的包括外境和)人的念随境而生时,就会逐境而生,被境所转,流浪烦恼。反之,心可转境,对不住时,即无念,当然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,当对任何事物都不想时,那叫木头人、植物人。  不执着对外的贪执,能回光返照自性清净,此种状态名无相,在前念、今念、后念都是相续不断的,也亦念念相续的一念无明,如果停留在某外境或思时,就不能念念不住于而是念念有住了,这种心被系缚的状态,就不能称为无住,...

    释印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4855540.html